婚闹,作为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之一,本意是亲朋好友为新婚夫妻送上祝福和沾沾喜气热闹一下的环节,然而,在一些婚礼现场,婚闹却变了味:有人借闹婚之名,实施强制猥亵、故意伤害或其他恶劣行为,婚礼现场低俗婚闹产生的民事纠纷乃至刑事案件时有发生,本应庄重神圣、甜蜜温馨的婚礼成了焦头烂额的紧急事故处理现场,让新人家庭伤财又伤心,甚至“一拍两散”。(5月13日《法治日报》)
作为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之一,婚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新人增添喜庆和热闹的氛围。倘若婚闹变得没有边界和分寸,而是越闹越大、越闹越俗,就会变味和变质,非但没有喜庆可言,还会引发诸多事端。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出,一些人借着婚闹的名义实施恶劣行为,结果被依法追究责任,严重者还锒铛入狱。一旦发生这种事,不管是对于婚闹的双方当事人,还是举行婚礼的新人和家庭,都将带来严重的情感伤害。为遏制低俗婚闹现象,早在2020年,民政部就印发了《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其中重点提到要求开展对天价彩礼、铺张浪费、低俗婚闹、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。2022年1月25日,民政部举行第一季度例行发布会,再一次加大对低俗婚闹等不正之风的整治力度。
导致低俗婚闹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:一是有人认为借着别人结婚的机会闹一闹、过分一点也无所谓,不闹反而显得不热闹、不喜庆,但是在闹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分寸,最终把婚闹变成了胡闹;二是有些心怀不轨者故意借新人新婚大喜的日子恣意妄为,觉得他人不好制止或不便表露真实想法。
对于已经涉嫌触犯法律的低俗婚闹,无论是新人还是被侵犯者都不能纵容和包庇,而是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,让低俗婚闹者付出应有的代价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惩戒低俗婚闹者的同时,对其他人进行警醒。
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,大多数低俗婚闹还没到触犯国家法律的程度,更多的是违反公序良俗、让人感觉不适的问题。因此,最终还是需要从道德角度来解决问题。在社会层面,相关部门应加大法治宣传教育,号召群众增强文明意识、推进移风易俗,坚决抵制低俗、恶俗婚闹陋习。对于低俗、恶俗婚闹,应通过村规民约和舆论的力量等进行引导和监督,通过基层组织等民间渠道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,以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。(作者 苑广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