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。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——党的二十大报告

11月23日,在龙华区城西镇苍东村,苍东红色传承基地项目负责人刘畅在介绍火山石屋的内部情况。记者康登淋 摄
在龙华区城西镇苍东村,一座座火山石屋是当地村民的家,更是游子心中一抹乡愁。今年以来,随着苍东红色传承基地项目的推进,老旧火山石屋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“要踏实建好,急不得,原有的历史风貌该保留的要保留。”11月23日上午,苍东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莫树文来到“老村”,仔细叮嘱苍东红色传承基地项目负责人刘畅。
苍东村是一片红色的热土。1927年2月,苍东、苍西党支部的建立为琼崖革命斗争燃起了燎原星火,在琼崖革命“二十三年红旗不倒”的辉煌史篇中写下了宝贵一页。苍东村内的苍峄党建历史陈列馆,每年吸引许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,感受红色文化。
苍东村有“新村”“老村”之分。近年来,“老村”的村民已搬到“新村”,留下一座座火山石屋在“老村”。记者在“老村”看到,不同于“新村”的繁华热闹,这里宁静安详,随处可见火山石垒叠而成的石屋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植被中,令人惋惜的是,有一些石屋已是残垣断壁。
“50%的房屋基本完整,30%损坏严重,20%已损毁,特别是海南多台风气候,多数房屋状况堪忧。”刘畅介绍,对这些火山石屋的科学保护迫在眉睫。
今年年初,苍东红色传承基地项目开始筹备,规划建设红色教育核心区、素质拓展区、红色田园休闲区、渔翁悠闲区等四个片区。其中,作为重要一环的火山石屋,也被列入了改造范围,将打造成为火山岩精品民宿,村民通过出租闲置老宅可获取租金。
沿着火山石铺就的蜿蜒小道而行,几间经过修缮的石屋已初具雏形,推开木门,伴随木头摩擦的“吱呀”声,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。在其中一间石屋内,保留着许多旧家具,墙壁也是原来的“泥巴味”,充满了质朴气息。“小时候我们住的就是这种屋子。”摩挲这些充满回忆的墙,莫树文感慨良多。
“我们用修旧如旧、修新如旧等手法,就地取材,精心打磨,重塑苍东村的质朴模样,将实现古村‘活化’。”刘畅说。
项目启动之初,村民们满心疑虑。苍东村驻村第一书记、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廖雅慧介绍,该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,讲解项目的意义,并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。同时,党员干部作表率,主动配合项目建设,让许多村民放下心来。
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新的部署,我们将做好资源盘活文章,依托苍东红色旅游资源、苍东坡蔬菜基地、沙坡水库湿地公园等,打造以红色传统教育为本色,集乡村民宿体验、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,助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。”廖雅慧说。(记者 邝晓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