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引起市民极大兴趣。海口日报记者苏弼坤 摄
12月22日上午,“海南稽古 南海钩沉——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”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。
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分“海南历年考古工作”“海南田野考古”和“南海水下考古”三个篇章,共展出文物300多件,通过线下展览和线上直播的方式,全方位为观众呈现海南考古70年历程。
“海南历年考古工作”篇章全面呈现了海南建省前、建省后两个阶段的海南考古工作。1988年海南建省后,相关文物考古管理机构和研究部门相继设立,先后进行了三亚市落笔洞洞穴遗址考古发掘、“华光礁Ⅰ号”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等一系列考古工作。
“海南田野考古”篇章涵盖旧石器时代考古、新石器时代考古、汉代考古、隋唐-宋元考古、明清考古五个时代的海南田野考古工作。如昌江信冲洞古生物化石点、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、陵水桥山遗址、陵水福湾、军屯坡瓮棺墓群、甘泉岛唐宋遗址、儋州市峨蔓盐田等,展出一批珍贵的出土文物。
“南海水下考古”篇章分为岛屿考古调查、水下考古调查两大部分,主要介绍西沙群岛、南沙群岛的考古调查与发现,并展出多件华光礁Ⅰ号沉船、珊瑚岛Ⅰ号沉船等遗址的出水文物。
省博物馆馆长陈江介绍,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,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,加之历史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,给海南保留了相当丰富的自然生态与完整的文化业态,岛上陆地田野考古与海上水下考古大有可为,在这里不仅有南岛语族等国际性研究课题,还有“海上丝绸之路”“海上香料之路”等热门研究课题。他表示,海南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晚,也鲜有总结,非常有必要给予整理和总结,为将来对海南历史研究奠定基础。
海南省文物局二级调研员鲁时忠表示,海南的考古对研究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对了解海南岛、增强文化自信都有直接的贡献。
本次展览由海南省博物馆、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,将持续展出至明年3月20日。(海口日报记者 梁冰)